少数民族预科班至今培养了六届学生,共计345人,包括维吾尔族、回族、哈萨克族、蒙古族、彝族等23个少数民族。学院鼓励少数民族预科生以其开阔而多彩的民族视野,用中英文视频展现家乡面貌,讲述中国故事,传播中国声音,展现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,以爱国心、强国志,共筑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。
(预科一班 木涵)
大家好,我是预科一班的木涵,来自云南丽江。这座被金沙江环抱的千年古城,如同纳西族老人手中的东巴经卷,每一道褶皱都镌刻着时光的密码。青石板路蜿蜒过鳞次栉比的木府飞檐,斑驳的土墙沉淀着明代徐霞客踏访时的足音,当三眼井的清泉漫过雕花窗棂的倒影,你会听见茶马古道的马蹄声穿越时空,在四方街的晨雾里碎成晶莹的露珠。
这里是中国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——东巴文的故乡。纳西古乐在文昌宫的飞檐斗拱间流转,老东巴用朱砂描绘的《神路图》里,藏着对天地初开的浪漫想象。转角遇见藏式经幡与白族照壁的对话,汉地雕花窗棂与纳西六合门的相拥,多元文化在茶汤蒸腾的烟火气里悄然交融。正如《木府风云》里演绎的传奇,这座西南边陲的古城,始终以开放的胸襟将汉、藏、白、纳西等民族文化织就成璀璨的锦缎。
如今的丽江,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遗产,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秘境。当雪山融水在古城水网中奏响千年的韵律,身着披星戴月服饰的纳西阿妈仍在用三线纺车编织时光。我们在这里触摸的不只是茶马古道的沧桑往事,更是鲜活的文化传承——年轻人研习东巴画的身影与抖音直播间的非遗技艺展示相映成趣,不同民族的歌谣在火塘边汇成新的诗篇。正如《丽江古城志》记载的生生不息,这座古城始终以包容的姿态,让传统与现代在玉龙雪山的注视下,生长出永恒的春天。
(预科二班 苏比努尔)
大家好,我是预科二班的苏比努尔。“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,不到库车不知新疆之美。”作为土生土长的库车人,这片土地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。作为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重镇,这里不仅是地理坐标的枢纽,更是文明交融的心脏。从西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到清朝库车王府的兴衰,这片土地始终回响着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强音。当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土陶窗棂与汉族工匠的木雕技艺相遇,当龟兹壁画中的飞天与中原传来的乐器共鸣,库车用两千年光阴书写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。
漫步库车街头,仿佛踏入流动的文化长廊。克孜尔石窟的飞天衣袂依然飘逸,苏巴什佛寺的残垣诉说着玄奘西行的传奇,热斯坦街道的维吾尔族花帽与汉族绣品在阳光下交相辉映。库车大馕坑蒸腾的烟火气里,藏着维吾尔族与汉族共同改良的独特配方;库车王府的雕梁画栋间,凝固着满汉回维等民族工匠的集体智慧。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库车歌舞,当十二木卡姆的旋律响起,维吾尔族的手鼓、汉族的扬琴、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和谐共鸣,舞者的旋转裙摆如同绽放的石榴花,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撒向每个角落。
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,库车的历史长河奔涌着两个永恒主题: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。这里的每一块城砖都刻着多民族共同的记忆,每一棵胡杨都见证着不同文明的对话。从张骞凿空西域到今天的 “一带一路”,从古代的商队驼铃到现代的高铁飞驰,库车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缩影。在这片被称为 "西域乐都" 的土地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龟兹文化的璀璨传承,更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。当各族群众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,当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新彩,库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,续写着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时代华章。
(文案:署革拉 李莎莎)
(指导老师:任智峰 秦嘉怡 秦宇文)
(审核:署革拉)
(二审:赵怡宁)
(终审:杨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