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-> 学院快讯 -> 正文

史铁生《我与地坛》:寻迹地坛,叩问生命——2024级少数民族预科班第四期“师生共读一本书”读书分享会

发布日期:2025-04-04   来源:   点击量:

“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。”为促进师生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,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教育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于4月2日下午举办了“师生共读一本书”读书活动第四期。24级全体预科班学生及部分预科班教师参加了读书活动。活动由语文任课教师任智峰主持。这次阅读的书目是史铁生的散文集《我与地坛》。

在主讲环节,木涵同学讲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人生哲思、细腻的情感表达、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人文关怀的力量。史铁生借助地坛这一特殊场所,将个人命运与人类共同面临的宏大命题相融合,让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感受生命的坚韧与温暖。

李美颉同学则讲解了史铁生笔下关于物理、身体、精神的三层废墟。地坛的荒芜破败,是物理层面的废墟,它呈现出衰败、孤寂的景象;史铁生双腿瘫痪,身体上的残缺成为他难以跨越的障碍,构成了身体层面的废墟;而在残酷命运的打击下,他内心的迷茫、痛苦与挣扎,对生活意义的不断探寻,是精神层面的废墟。这层层废墟看似将他困住,却也成为他重生的契机。

拉扎提同学介绍了作者及小说的写作背景,她将小说的主题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是存在主义困境的中国表达、苦难的审美转化、母爱的永恒丰碑。她认为小说教会我们生命从不是直线前进的旅程,而是在时光褶皱里不断折叠又展开的诗篇。当我们学会在破碎处看见完整,在流逝中触摸永恒,每个平凡的瞬息都将绽放出神性的光芒。这或许就是地坛留给世人最珍贵的启示:在时光的褶皱里,永远藏着生命的回响。当命运的暴风雨来临,真正的救赎不在于躲避风雨,而在于学会在雨中诗意地栖居。

玛英同学先给大家提出“如果有一天,你发现自己可以设计自己的人生剧本,你会如何编排呢?”的问题。她讲述了史铁生在文章里设想了一个“完美人生”的剧本,乍一看,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吗?但史铁生很快戳破了这个幻想,并且觉得史铁生巧妙地为读者探讨了苦难在生命中的意义。史铁生在书中所写的“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,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。”这句话使她产生了共鸣。她觉得“就命运而言,休论公道。”或许真正的幸运,不在于得到上天的偏爱,而在于在局限中活出生命的丰盈。

在主题发言环节,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,纷纷结合个人经历,分享了各自的感悟。一些同学感慨,过去阅读这本书时仅被文字所打动,但现在才真正领悟到史铁生对母爱与生命的深刻思考。任老师也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精辟的总结。他指出,史铁生的《我与地坛》是一部充满深邃哲学思考、洋溢着浓烈情感的散文集,是每个热爱生命、追求真理的人宝贵的精神食粮。他激励大家在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,保持一颗敬畏之心、坚韧之心、感恩之心,以史铁生“超越困境,向死而生”的精神力量为灯塔,不断前进、不断超越。

在第四期“师生共读一本书”活动的深入交流中,同学们在《我与地坛》的深刻哲思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与韧性,学会了以更加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。本次活动不仅继承了师生间思想交流的传统,还以史铁生“超越困境,向死而生”的精神为桥梁,加深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生命价值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思考。展望未来,“师生共读一本书”活动将继续以经典为舟,以对话为桨,在翻动书页的过程中传递文明的火种,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巩固精神的家园。

(文案:署革拉 伊丽达娜  罗蓉)

(图片:伊丽达娜  罗蓉 李莎莎)

(审核:署革拉)

(二审:赵怡宁)

(终审:杨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