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推荐书目】
《边城》
为加强师生思想交融与情感共振,在校园深耕民族团结根脉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4月29日下午教育学院预科班师生共读一本书:《边城》——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绘湘西世界的经典小说。2024级全体预科生及部分预科班教师参加,活动由语文任课教师任智峰主持。
“边城”风情同悟
《边城》以20世纪30年代湘西茶峒为背景,在沈从文温润的笔触下,勾勒出一幅山水相依的诗意画卷。翠翠的渡船划过酉水河面,划出的不仅是乡土社会的晨昏线,更在多民族学子心中荡开涟漪。那些对自然的敬畏、对伦理的珍视、对信仰的坚守,成为照见各民族精神原乡的明镜。在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新时代语境下,这部作品所彰显的“和而不同”的东方智慧,正与各民族“石榴籽般紧密相依”的发展图景形成跨时空的哲学唱和。
“边城”雅俗共赏
《边城》是一把钥匙,打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精神之门,其乡土叙事成为各民族预科生理解多元文化的桥梁——不同民族的情感表达虽如溪流奔涌,却共汇真善美的海洋。同学们从翠翠守望白塔的身影中,读懂传统女性的时代困境;在爷爷的摆渡间,窥见跨越族群的人性光辉,从生命故事里顿悟深意。这场文学与现实的对话,凝结为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:在城镇化浪潮中,如何让古老文明根系萌发新芽?书中“溪水清澈、吊脚楼静立”的画面,成为守护自然与文化的箴言。学生伊丽达娜表示:我们青年学生要手握现代知识之桨,更要做家乡文化的“摆渡人”,让各民族精神星火在多元一体的星空下交相辉映。

“边城”妙意齐品
在主题发言环节,同学们以生命体验为经纬展开思想碰撞。麦合丽娅同学从翠翠与山水相融的纯净灵魂中,窥见自然孕育的赤子之心;借老船夫半世纪风雨摆渡的剪影,镌刻出生命最本真的纹路。马小红同学以“渡船精神”为喻:“预科班是连接各民族的‘渡船’,我们在此汲取知识、交融文化,终将把这份温暖渡向远方的家乡。”




任智峰老师在总结中勾勒《边城》的精神轮廓:这部浸润人性光辉的乡土画卷,以湘西的山水为底色,以纯粹的亲情、爱情、乡情为笔墨,绘就自然与人性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。他寄语预科学子既能触摸文字间跃动的人间暖意,更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航程中,成为手持星火照彻山河的坚定践行者与深情传播者。
《边城》的人文光芒照亮预科课堂,为少数民族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提供了新视角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,正需要青年学子在传统与现代的渡口上、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根基。

(文案:署革拉 李莎莎)
(图片:伊丽达娜 罗蓉)
(审核:署革拉)
(二审:赵怡宁)
(终审:杨芸)